年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隔离成为新的常态、外部联结在物理上暂时断裂之时,如何重新考量“内与外”的关系,从而超越边界的限制?这不仅仅是此时个人和被困的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一年中,也是艺术界在回应的命题。
从仇晓飞在疫情期间创作的《赤》到明当代美术馆钱诗怡策划的展览《神秘参与》,葛宇路在北京公社和扉美术馆搅动白盒子秩序的两个新展,以及*小鹏与徐坦创办的广州*边站多年以来所做的教育实验和艺术的社会实践——他们所进行的内在探索与重建联结的努力,看似两种不同方向的心理维度和行动体验,都带有创造者的自主性,同时与外部保持着开放的交流和对话,这些艺术活动并非简单拷贝海外或者过往已有的模式,它们发源于本土,勾勒出由内而外生发出的思想与行动轨迹——也让我们意识到即使在受限的环境中,内部依然有持续生发出原创性活力的希望,限制有时会反向激发出超越边界的新智慧。
《通往内在探索和重建联结的道路: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可能》论坛现场
11月13日下午,在《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的邀请下,艺术家仇晓飞、葛宇路与明当代美术馆策展人钱诗怡在上海,与线上参与的艺术家、*边站创始人之一徐坦一同,开始了这场题为《通往内在探索和重建联结的道路: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可能》的讨论。
他们在讨论现场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将讨论的焦点放在了:如何在被压缩的空间,从内部发展出新的心理与艺术的维度?在深入内部世界与理解外界的变化之间,如何重建联结的通道?面对特定时期涌现的问题,艺术如何与病理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进行跨学科讨论、寻求解答?
在受限的生存状态下,如何发现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缝隙与关联,寻找新的切入口和创作的活力?在社会的规制和惯性之外,让艺术如何和更多的人发生普遍性的联系,让更多的人有权利过一种“有艺术”的生活?
艺术家仇晓飞
疫情也是契机,
使我将自身内部的感知
外化成了绘画的语言
《赤》是仇晓飞在今年上半年创作的一幅绘画,在年9月12日开幕的北京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所策划的艺术家个案研究展中,这幅作品作为第一阶段的主体出现。作品以一片令人目眩、激烈不安的暗红色作为背景——仇晓飞提到,他运用了一种透明的画法来处理这片特殊的红色,让颜色从一种晦暗、类似血色的红色过渡到明亮似光斑的红色。在层次复杂的背景之中的断臂人像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强烈、略带压抑感的形象,灵感来自于艺术家一年前病逝的父亲。医院照顾父亲期间,自己近距离地观察到了人的躯体,感受到了皮肤、肢体随着生命衰竭而变化。与此同时,自己似乎分裂成了两个角色,一方面是作为亲人,感受父亲生命消逝时的悲伤;另一方面,自己又似乎是加缪作品中所描述的“局外人”,在一旁客观而又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细微的变化。
《赤》跟这次疫情,乃至今年的社会和心理体验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仇晓飞补充说道在创作这个形象时绘画方式的演变过程,过去在描绘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更多的是从五官、姿态这些外在形象开始,但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他更深的体验是“如何把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外化”,“如何在凝固的瞬间里去展现一个内部外化的时间线”。
仇晓飞,《赤》展场,图片由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和艺术家本人提供仇晓飞|QiuXiaofei
《赤》|Red
×cm
布面油画|Oiloncanvas
图片由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和艺术家本人提供
除了将心理体验付诸于绘画之中,仇晓飞也尝试在展览中构建一个心理空间,展厅高而窄的空间让他联想到类似小教堂的建筑物,“这个空间似乎和某种精神性体验相关,又有某种殉道者的意味。”整个展厅的布置,运用了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来呈现一种生理上的体验:展厅入口处设有一个幽暗狭长的通道,仅一人通行,类似于“人体的食道”,缓步向前,再逐渐进入到“人的胃部”——展厅中央孤立的一幅作品。这种独特的观看设置也脱胎于艺术家在特殊时期对于心理和生物性的重新考量。
仇晓飞,《赤》展场图片由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和艺术家本人提供仇晓飞也回忆了自己创作历程的演变。4年前后,仇晓飞创作的作品大都围绕着记忆和回忆这一主题,例如《画报上的工厂》和《照相纸》。而在6年的个展“黑龙江盒”中,又流露出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对他而言,地域性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性范围,而并非简单的行*地域的划分,这时候他的作品大部分灵感都是来自于个人记忆,以及安慰剂般的自我疗愈。之后,他的艺术创作从心理分析阶段慢慢过渡到了即兴、抽象的潜意识阶段,直至近几年又从抽象回归到了形象。仇晓飞回顾自己的创作路径,可以总结为生物性和心理性相互连接的一种方式。
策展人钱诗怡
Wearepartof,notpartfrom,therestofnature!
今年6月以来,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举办了由钱诗怡策划的展览“神秘参与”,这是该美术馆今年以来的首展,也是疫情后少见的国际群展。展览集结了来自英国、美国、日本、巴西、中国等世界各地的14位(组)艺术家的作品。
从3月底开始,深受疫情以及外界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钱诗怡开始筹备这场从心理学和人类学视角出发的展览,从而呈现一系列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复杂联结。在现场,钱诗怡分享了展览策划阶段的策展笔记、理论阅读清单、与各国的参展艺术家在线上所进行的高密度的交流。钱诗怡还说起自己在被外界不确定因素困扰的时期,如何从阅读艺术家的写作和与他们的深度交流中缓解焦虑,获得内心的平静。
《关于次*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陈哲,印金皮面书,文稿,声音,-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展览“神秘参与”的主心骨内容是关于幻肢症以及这一病症所引发出来一系列对于失去或者空白之处的想象。关于幻肢症的研究,也呈现在展览的核心作品:卡德尔·阿提亚(KaderAttia)的《反观记忆》中。这件作品是一部48分钟的纪录片,艺术家采访了多位外科医生、神经科学家以及心理学家,探讨对幻肢症的理解。在讨论现场,钱诗怡分享了这部纪录片中的一张图片,是一位被截肢的人坐在一面镜子旁,镜中的反射使得画面上的他看上去是“完整”的,这也是作品名《ReflectingMemory》的由来,既有反照、反射,也有反观之意。
卡德尔·阿提亚,《反观记忆》,“神秘参与”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除了幻肢疼痛这一主题,展览还探讨了群众性的歇斯底里这一精神疾病。这一内容在展览另一件作品,哥伦比亚籍艺术家弗朗西斯科·卡马乔·埃雷拉(FranciscoCamachoHerrera)的《清醒梦》中有明显体现,作品的创作是基于艺术家对于炼金术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深度研究。
弗朗西斯科·卡马乔·埃雷拉,《清醒梦》,双屏影像装置(18分37秒),艺术家收藏古董书,虚构写作,-,“神秘参与”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整个展览的理论框架都来自于脑科学、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在谈到特殊时期如何展开相关的交流时,钱诗怡介绍了在过去两个月间她所策划的一系列跨学科公共教育项目,名为“阈下知觉”,包括两场侧重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