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为国之本,迁都乃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来看下中外历史上几个迁都小史,这是雄安设立新区给我的联想。
北魏迁都
南北朝时北魏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权,定都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上位的时候,平城作为国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帝国需求。但迁都事大,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拓跋宏是怎么做到迁都的呢?四个字:以退为进。
公元年五月,孝文帝亲率大*南征,待大*行至洛阳的时候,恰逢连日阴雨,但孝文帝身着戎装,骑马执鞭,仍坚持向南进*。众将领愁容满面,有的还趴在地上痛哭失声,苦苦劝谏。孝文帝说,要么南征,要么就停在这里,都城也迁到这里。并宣布:愿迁者站左边,不愿迁者站右边。众文武官员实在不想跟着一起打仗,于是迁都洛阳就这样定下来了。迁都洛阳后,拓跋宏厉行汉化,这也是当年汉文明还处于高峰时期的证明。
朱棣迁都
唐末关中残破,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位于江南的南京和其上下游的采石、瓜洲一起构成的江防体系是保证南京安全的直接屏障。因此,几乎所有占据中国南方的*权都以南京作为首都。明太祖朱元璋也以南京作为基地,统一全国建立明朝。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俯瞰中原,号为形胜。北京是辽的南京,金元两代的故都。公元年,徐达攻克元大都,大都改称北平,并将城中部分居民迁往开封,摧毁了元朝宫殿,其在旧址堆土筑成景山;为了便于防守,将北面城垣南移。由于运河淤塞,南方的物资主要改由海运和陆运转运。这样,原本繁华的元朝京师大都城变成了一座相对冷清的北方边城。朱元璋将自己的四子朱棣封于此地,监控北方蒙古。
靖难之役后,朱棣推翻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当上了大明皇帝,不久便决定迁都北京。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治上的,北京是朱棣老巢,在这里他感到更安全;明代北方边患始终是国家大患,如果在此放镇守大将,权力小了搞不定,权力大了,朱棣也怕历史重演;经济上北方如果是帝都,南方的物资转运就有了保障,方便集中资源防守。
所以明代*治上再不堪,有一点我还是很佩服的,那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当然到末期时候,君权在跟官僚集团的拼斗中衰微,再也不能有效征集南方财富,最终导致富甲天下的大明亡于鞑虏,也是很可惜的。
赵匡胤迁都
是的,赵匡胤在活着的时候,想过多次迁都。原因有*治*事上的,开封无险可守,而且靠着悬河*河,始终不安全。而且他的弟弟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几乎到了尾大难掉之势。
经济上开封经济全靠漕运,负担极重,如果迁到洛阳或者更南方的金陵,整个国家的安全形势就会好很多。因为此时的燕云16州并不在北宋手上,比起明朝是无险可守。
但最终在赵光义为首的开封利益集团的阻击下,迁都事不了了之,最后北宋也上演了斧声烛影的千古皇权争夺之谜。赵光义上台后,当年极力反对迁都的他,也没法再开口说迁都的事,于是北宋的都城始终在恶劣的*事经济形势下,终于在公元年被金国攻破,两个皇帝当了俘虏,这就是岳飞词中的“靖康耻”。
巴西迁都
巴西过去曾在萨尔瓦多城和里约热内卢建都,两地都是海滨城市。年独立之后,巴西*府出于*治、经济和战略安全的考虑,曾决定在内地创建新都。
年,总统库比契克确认巴西利亚为国家中心并作为首都,做出迁都巴西利亚的决定以加快内地开发,从26个设计方案中选定了卢西奥·科斯塔教授的飞机型平面布局为蓝图。
年11月动工兴建,由建筑师奥斯卡·尼米叶尔的设计建造。终于在短短的三年半时间里就建设起一个崭新的首都。年4月21日巴西正式迁都巴西利亚,起初人口不足20万,随后大量外州移民涌入,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全国最大城市之一。
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是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新区。
目前三个县都已经冻结全部房产过户,本地人外地人都不能买。商品房一律停售,二手房中介全部关停。在建的房子一律停工,农民也不允许自建房,村口设卡禁止建材入村,建材商也不允许在辖区内做生意。
看看热闹吧,呵呵。
凤来仪看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