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苍茫,山河激荡,
它形似一柄“玉如意”
镶嵌在祖国的大西北。
提到甘肃,你都会想到什么?
是灵动飞天、
精巧绝伦的敦煌壁画,
是九曲*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河,
是博采中外、荟萃精华、
启迪思想、开阔眼界
的《读者》,
还是色香味美、
劲道弹牙的牛肉面?
这里有太多广为人知的符号:
我们能对它侃侃而谈,
好像却又对它知之甚少。
▼武威天祝门头沟。
这里有一个窟,
敦煌飞天,驼铃声响。
历经千年风沙不倒。
这里有一条路,
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朝向远方,
无数旅人从这里走向世界。
这里有一碗面,
辣油红亮,汤底浓香,
演绎着幸福的人间烟火味。
甘肃,就是这样一个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地方。
▼祁连山下。
中国5种气候类型,甘肃就占了4种。
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
你想得到的地形,好像这里都有。
有人说,如果你走遍了甘肃,
就相当于走遍了五分之四的中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里,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在这里,
“不望祁连山顶雪,
错将张掖认江南”也在这里。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截至年,
甘肃省省常住人口.4万人。
省内现有55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05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9.43%。
甘肃电网的内涵,
其实和它的历史文化一样丰富。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甘肃电网在谱写时代篇章的
历程中,
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掖山丹马场,万马奔腾。
01一个窟敦,大也;煌,盛也。
若想找一个地方
能够行百步穿越千年,
那一定是在这里。
茫茫大漠谣,悠悠敦煌曲,
这里有道不完的史诗篇章,
莫高窟便是其中的精粹。
前秦建元二年,
僧人乐尊路经此山,
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
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莫高窟由此而来。
▼莫高窟第45窟《彩塑一铺》。
从前秦十六国时期,
至元代修建渐止,
莫高窟历经余年修建,
终成现在的灿烂模样。
▼戈壁滩上的奇迹——莫高窟。
个洞窟,
分布于20余米高的断崖上,
内有彩塑佛像,壁画飞天,
吸取多国古代艺术之长,
雄伟瑰丽。
只有代代相传的历炼精神,
才能成此传世杰作。
▼莫高窟第窟西壁《涅槃经变》中的飞天像。
坚韧与创造,是敦煌的底色,也折射出甘肃电网人工匠的精神,有钻研历炼,也有想象创新。▼昌吉—古泉±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景泰段)跨越*河。
年,
左宗棠在兰州组织建设甘肃机织呢总局,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毛织工厂,
也是“电”这个新奇东西
第一次进入甘肃。
▼年,兰州机织呢局车间。
新中国成立前,
经历战火的洗礼,
甘肃仅剩的几个电厂
破陋不堪、设备瘫痪。
新中国成立后,
甘肃电力事业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年9月,
兰州郑家庄电厂第一台千瓦机组
正式投产发电,
这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台
千瓦汽轮发电机组。
▼年8月,兰州郑家庄发电厂建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
西固热电厂落地兰州,
年开工建设。
这是西北首座高温高压热电联产电厂。
▼点击图片,查看西固热电厂新老对比。
围绕西固热电厂建设的
35千伏、千伏输变电工程,
形成了兰州电网、甘肃电网最初的核心,
为兰州城的发展带来了最初的动力。
年11月,
盐锅峡水电站第1台机组投产发电,
这是*河上游第一座水电站。
▼盐锅峡水电站。
年3月,
刘家峡水电站第1台机组投产发电,
这是全国第一座百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年9月开工兴建,
历经国家三年困难时期,
第一台机组于年3月并网发电,
年12月全部5台机组投入运行。
刘家峡水电站是真正的“*河明珠”,
为西北电网做出重要支撑。
▼刘家峡水电站泄洪。
刘家峡水电站还送出了
另一个“第一”国家工程——
刘家峡—天水—关中输变电工程,
这是全国第一个千伏输变电工程。
年,刘天关输电工程正式投产,
联通陕西、甘肃、青海三省。
奔流的*河水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力,
让甘肃成为西部地区的能源“心脏”。
▼刘家峡—天水—关中输变电工程。
敦煌不仅有莫高飞天,
还有沙泉共生的奇景。
月牙泉沙不涉泉,
一汪弯弯清泉在沙漠中平静地荡漾。
▼月牙泉奇景。
这大漠中的奇迹,
远不止自然中有。
甘肃电网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
是甘肃电网人一步一个脚印
创造奇迹的奋斗史。
这片土地上不缺勇者。
年,
我国第一座千伏变电站——
秦安变电站正式投运,
甘肃电网与陕西电网正式联网。
▼千伏秦安变电站施工中。
年,
全国第一个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
西北千伏官亭—兰州东输变电示范工程
在甘肃开工建设。
▼千伏官亭—兰州东输变电工程平凉段。
年11月3日,
*与西北千伏电网联网工程投运,
这标志着*电网
自此结束了孤网运行的历史,
甘肃电网也成为了
西北地区能源交换与电力外送的枢纽。
▼千伏*与西北联网工程。
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穷二白,
到如今担负大西北电力枢纽的重任,
甘肃电网一步一个脚印,
穿过山川戈壁,
点亮这片古老之地靓丽的容颜。
▼千伏*与西北联网工程。
02一条路一条路,
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朝着远方。
古往今来,
狭长的甘肃是丝绸之路
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时期设立河西四郡,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甘肃金昌,金秋时节的河西走廊。
年,武威雷台汉墓
出土铜奔马青铜器。
一足踏燕,三足腾空,飞驰向前。
它是汉代人勇武豪迈、
昂扬向上精神的表现。
▼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隋朝时,张掖曾召开贸易盟会,
这也许是最早的世界博览会。
▼张掖丹霞城堡。
霍去病于河西击败匈奴,
大胜后倾倒美酒于泉与众人共饮,
成就酒泉一城的佳话,
为丝绸古道平添几分浪漫。
▼酒泉胡杨林。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
这里是天下第一雄关,
也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
▼嘉峪关落日。
丝绸西去,天马东来。
张骞从这里凿空西域。
万里通途,
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
连在了一起。
这是一条中外交汇之路。
这是一条民族融合之路。
▼游客在鸣沙山体验丝路之旅。
这里见证金戈铁马,
见证汉唐盛世,
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
这条路在新时代承袭历史,
焕发新颜。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
国网甘肃电力人奋发有为、大显身手,
打造中国特色电网发展之路,
为甘肃乃至全国提供
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年,
哈密南—郑州±千伏特高压
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
这是途经甘肃的
第一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哈密南—郑州±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年6月,
甘肃酒泉—湖南±千伏特高压
直流输电工程投运,
这是当时世界上在建的
电压等级最高、
送电距离最长、
输送容量最大的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甘肃酒泉—湖南±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年5月,
青海—河南±千伏特高压
输电线路(甘肃段)全线贯通,
甘肃电网在特高压之路上不断攀登。
▼6月18日,青海—河南±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验收现场,甘肃送变电公司员工在调整导线端小均压环螺栓穿向。
连接省内、
连接西部、
连接东西。
甘肃电网不仅是西部能源的心脏,
在广袤的大陆上,
甘肃电网人搭建起一条电力丝路。
▼3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在河西走廊并行。
“地域辽阔,山川秀美,
自然风光丰富多彩。”
历史文化底蕴是甘肃的积淀,
自然资源则是另一种馈赠。
霍去病与众将共饮泉边酒时,
绝不会想到千年以后的酒泉,
早已换了模样。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于年成立,
已将11艘飞船送上宇宙。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我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同样落户酒泉。
乘风而去,浴光而行,
新能源已成为甘肃电网的亮点。
▼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是中国乃至世界首个
千万千瓦级联片开发、
并网运行的风电基地,
是国家继西电东送、青藏铁路之后,
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标志性工程。
风光资源富足,如何送出?
国网甘肃电力在
绿电外送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陆上三峡。
年11月,
甘肃千万千瓦级风电一期外送工程
建成投运,
有效解决了风电外送瓶颈问题,
是甘肃新能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敦煌、肃州、金塔、嘉峪关、
金昌、凉州、民勤等7个
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陆续开展建设。
甘肃省新能源装机超过火电,
成为第一大电源。
▼陇南山区光伏。
酒泉—湖南±千伏特高压
直流输电工程
是我国首条大规模清洁能源输送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年投产后,
甘肃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
横跨5个省市,
源源不断地送往
远在千里之外的湘江湖南。
年,
青豫直流甘肃段顺利贯通,
预计每年可向河南
输送清洁电力亿千瓦时。
甘肃新能源装机占比高达42.35%。
年上半年,
甘肃新能源发电量及发电出力
再创历史新高,
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4.14%。
▼青豫直流工程。
为了更好地输出清洁能源,
经过9年的钻研与攻关,
国网甘肃电力牵头完成的
“千万千瓦级风光电集群源网
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际上
相关领域的空白,
也让甘肃的“风光电”
走得更远、更稳。
▼风动甘肃。
如今,国网甘肃电力将目光看向了更远处。
先后承担了伊拉克、伊朗、
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越南等国
的输电线路施工。
远隔重洋,在巴西的热带雨林,
国网甘肃电力人将自主研发的
集控智能张力放线系统带到这里,
助力巴西美丽山±千伏特高压
直流送出工程建设。
将国家电网特高压的“金色名片”
带到“一带一路”的另一端。
▼巴西美丽山二期工程。
古今交汇,中外融合,开拓创新,
是甘肃作为“一带一路”枢纽的基因,
也是甘肃电网发展的底气。
▼电力丝路穿过希望的田野。
03一碗面一碗牛肉面里有什么?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
牛肉面的风味,
既有游牧民族吃肉饮汤的豪迈,
也有中原人精耕细作的讲究。
平实的一碗牛肉面,
有着人间最浓的烟火味,
也是甘肃人
朴实肯干、义气豪爽的写照。
“老板,来碗牛大!”
一句吆喝,
每天不知在这里重复多少次,
成为甘肃人最熨贴人心的一句话。
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
代表了甘肃人的日常生活。
*土高原上,
吃了面能填饱肚子,
而有了电才能过上好日子。
无论在戈壁、沙漠、山脚还是河边,
让家家户户都用上电,
是甘肃电力人的执念。
▼户户通电工程进行中。
年除夕夜,
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
益哇乡扎尕那村已是冰天雪地,
牧民卓玛布家一家正围坐在热炕上,
准备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年,
作为甘肃最后一个通电的村庄,
扎尕那村通电为甘肃省
“户户通电”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至此,甘肃省14个市(州)87个县(区)
大电网延伸范围内户通电率达到%,
电,走进每个百姓家。
▼扎尕那村风光。
户户通电,
只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开端。
脱贫攻坚,
是摆在甘肃面前的重要任务。
▼陇南西和县大桥镇“亮桥”光伏扶贫电站。
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时,
甘肃86个县中有75个贫困县。
怎样打好这一战?
红色基因刻在甘肃人的骨子里。
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
国网甘肃电力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
新的“娄山关”“腊子口”。
国网甘肃电力派出名干部
长期驻村,
安排78个*支部
开展对口联建和定点帮扶。
在“永远的红区”庆阳,
电助脱贫的脚步不停。
年7月,
庆阳龙头寺村完成农网升级改造。
▼庆阳龙头寺村升级改造后的农网。
有了电,蔬菜大棚有了充足的动力。
村民还办起了农家乐,
将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声有色。
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大河家镇,
保安族人锻造的保安腰刀
历经年传承。
从前,
刀匠们用土炉子和手拉风箱生火,
有了充足的供电和电气化设备后,
锻造的折花刀纹路越来越清晰,
失传的“*河流水纹”重现江湖。
▼保安腰刀*河流水纹。
充足的电力带动当地贫困户
以锻刀手艺脱贫,
一边是手艺传承,一边是奔向小康,
电光火石间,
美好生活由百姓的双手锻造。
甘肃电力人以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
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
不仅要让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
还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的“六老汉”,
用38年的时间
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
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书写了
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
的绿色篇章。
▼武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
为了继续传承“六老汉”精神,
年9月,
甘肃武威西靖供电所成立,
打通林场用电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保障林场安全用电的同时,
供电所员工也加入治沙的行列。
让“誓把荒漠变绿洲”的精神,
代代相传。
▼西靖供电所员工在八步沙林场巡检。
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为此,国网甘肃电力大力
推进电能替代。
曾经的“铜城”白银正在谋转型,
在这里,
“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
的能源消费新模式
正在取得成效。
建材厂中,
电力驱动设备代替了燃油和人工,
省钱又环保,
电能替代给企业主带来
实实在在的收益。
▼走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年,
国网甘肃电力共完成
电能替代示范项目21个,
涉及乡村电气化、清洁取暖改造、
新型特色小镇建设等多个方面。
放眼如今的甘肃,
璀璨灯火点亮千家万户,
不仅让群众用上电,还要用好电,
国网甘肃电力服务用心贴心,
助力美好甘肃建设,
让当地百姓的生活
如同那一碗牛肉面,
有滋有味。
▼兰州中山桥夜景,电亮美好生活。
戈壁苍茫,山河澎湃。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多公里的*河河道,
奔腾万年而不息。
公里的丝绸古道,
历经千年而不朽。
汉唐雄风,长城蜿蜒,
飞天婀娜,羌笛声远。
这里,是甘肃。电力丝路联通四方,
绿色电网照亮陇原。
服务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助力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这,就是甘肃电网!链接
名称变迁
年8月,天水、兰州相继解放,人民解放**管会派代表接管两处电厂。
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府工业厅成立,电业归其管理。同年6月,西北**委员会工业部西北电管局在西安成立,兰州电厂隶属西北电管局。
年7月,以兰州电厂为基础成立兰州电业局,管理甘肃省电力工业,隶属西安电管局。
年2月西安电管局撤销,成立甘肃省电业局,隶属省*府领导;6月,更名为甘肃省电力工业局,主管全省电力工业的生产和建设。
年6月,甘肃省电力工业局撤销,西北电管局恢复成立,直接管理甘肃省境内主要电厂和兰州供电局,地方小电厂划归甘肃省重工业厅领导。
年7月,恢复成立兰州电业局,主管甘肃省发供电企业。
年6月,兰州电业局与省水利厅合并,成立甘肃省水利电力局,直属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主管全省的水利电力工作。
年4月,水利、电力分设,成立甘肃省电力工业局,既是西北电管局的直属单位,又是省*府管电的职能部门。
年2月,成立甘肃省电力公司,与甘肃省电力工业局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年6月,甘肃省电力工业局摘牌。
年9月,甘肃省电力公司名称变更为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电网头条国网甘肃电力联合出品
监制|贺焕峰赵化利
撰稿责编|张云金雨双
美编|李洋邸璇
视频|杨哈金雨双配音|张洪康
执行审核|师维艺
摄影|甘肃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