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丨文汇报
记者丨柳青
在全世界的重要艺术节和戏剧节停摆的这一年,一个以孩子为目标观众的“成长艺术节”在上海举办,主办方通过线上征集了六大洲34个国家的部作品,邀请跨越4个时区的9个评委以线上会议的方式,完成艺术节奖项的评选。
“成长艺术节”海报
“成长艺术节”在八月开启剧目征集时,全世界的大部分剧院并没有恢复常规运营,中国的剧场上座率当时仍限制在30%。在国际演出交流仍因公共卫生事件而受阻滞、戏剧的观赏和消费转向“线上”的新常态下,这样一个“成长艺术节”反而与更大基数的观众和普通人发生了关联,时势把一个事关每个孩子的严肃命题抛到家长和创作者的面前:当我们谈论“美育教育和戏剧教育”时,这不是、至少不仅是把小观众拉进剧场的文化消费问题,更迫切的是戏剧应该以怎样的形式、走到更多孩子的面前。
迈向质朴的“儿童剧”
80岁的剧作家李婴宁在“成长艺术节”的颁奖现场评价了这次征集作品中呈现的中国剧目和国外剧目的风貌,她很中肯地说:“中国剧目更多侧重于现实的社会现象,创作者的眼界正在打开,作品的整体质量是向好的。但是和国际同行们横向比较,差距仍然存在。”
这差距概括地说,就是怎样灵活地、多样化地让“半大孩子”参与到戏剧实践中。
十年前,大部分国内的父母尚且不曾听说3岁以下的小娃娃能看到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小不点剧场”,经过各方演出团体和艺术家的努力,针对学龄前低幼孩子的演出市场在过去的十年里经历初兴到蓬勃,已然成熟起来。然而很多孩子进入学龄后,发现可选择的戏码又锐减了,并且因为学业压力,进剧院的时间成本也变得奢侈起来。
李婴宁从局内人的立场出发,认为要让“半大孩子”受到重视,让他们在繁忙课业之余仍能“有戏看”“多看戏”,关键在于创作者的观念和创作方式要变。国内各地儿童艺术剧团每年对新创剧目的投入不可谓不用心,部分儿童剧的体量越来越大,舞台上需要复杂的声光电配合,舞美是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的大型装置。儿童剧的“大”带来了棘手的问题:它的演出场次与它的制作投入是不匹配的,因为规模“大”了,巡演的成本高昂,于是剧目只能被固定在特定的剧场里。剧目的难以移动和剧场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它们被更多的小观众看到。作为一个剧作者和常年在中小学推广践行“教育戏剧”的美育老师,李婴宁提出,目标观众是中小学生的戏剧,更适宜是质朴的“轻骑兵”,不能苛求孩子和家长在紧凑的时间表里挤出时间排除万难地进剧场,也不该指望学校有组织地把课堂延伸到剧场,恰恰应该反过来,作品以易移动和复制的轻盈方式,走到学校和孩子中去。
《时间英雄嘀嗒》剧照
这次“成长艺术节”获奖的作品中,阿根廷的《时间英雄嘀嗒》用日常的物件做成木偶,演出现场如同放大版的桌游,多媒体设计、动画运用和灯光配合都有多快好省的特点。法国的《纸》舞台素材特别简单,靠舞者的身体和简单折纸与音乐之间作出丰富互动。获得最佳戏剧奖的《地球上的十亿个夜晚》是把无限大的“父子命题”安放在无限小的空间里探讨,演员输出的情感交流和体验远比繁复的舞台呈现有分量。这些被各国评委一致欣赏的作品,共同点是以微小的方式打开巨大的戏剧空间,它们的演出团队很小,台前幕后加起来也只是个迷你的江湖戏班,一专多能的艺术家们,编导演和幕前幕后一肩挑,用很有限的预算做出“带着就走”的作品,走遍学校、社区和世界各地的剧院。
《二十四个奶奶》剧照
西安儿艺的《二十四个奶奶》能在一众本土原创剧目中脱颖而出,其一是因为创作者尝试从孩子的视角、孩子的体验去直面留守儿童的议题,再则就是它极简化的舞台流程,仅仅几个演员用写意化的“扮演”方式,再现了当下城乡落差的现状,而不拘于物质化、实体化地复刻当代生活的日常。
走到剧院的围墙外
澳大利亚的《魔毯星空》、巴西的《啾啾,小鸟们的舞会》和智利的《雷姆舞会》这几个作品的目标观众从3岁幼童到10多岁的青少年不等,但它们的共性是表演艺术家承担着“召唤者”的功能,随着演出进展,艺术家让小观众参与到戏剧构建的世界里,并且把那个世界展开的主动性交给小观众,不同年龄的孩子们能忽略专业舞蹈训练的束缚,在身体的表达和交流中收获一种激情盎然的生命体验。尤其《雷姆舞会》,最初的版本是在剧院里演出,后来深入校园,继而在社区体育场、在街头,在一切因地制宜的场合,它都可以“演出”。
爱丁堡国际儿童艺术节的总监尼尔·乔丹表达过一个明确的观点:“戏剧本质上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但孩子在戏剧中学习的不是成人世界里现成的经验,而是发现并感受他们周围的世界。戏剧不是讲座或课堂,孩子也不是被束缚在剧院座椅上被动接受,事实上,作品中带有教化信息是最让孩子讨厌的。”
《小盒子》户外演出现场
大量为孩子创作、和孩子共同创作的艺术家,有一种共识,即“戏剧下校园”不仅是专业的从业者把戏带到孩子跟前,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把创作的主动权交给他们。李婴宁认为,无论“戏剧教育”还是“教育戏剧”,最终是戏剧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戏剧挣脱了镜框式的舞台,翻过剧院的围墙,在校园中和孩子在一起,成为他们日常的一部分。创作者和教育者要共同思考且付诸实践的,应该是让戏剧实践成为孩子用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去投入的“功课”,让他们在应试压力之外尝试着参与戏剧创作的过程,从议题设置、剧本写作和围读、舞台排演直到最后的演出,这不是按部就班、直奔目标的课本剧排练,而是让他们学习表达、学习修辞、学习质疑和思辨——戏剧教育的目标不是跑马圈地式“培养未来观众”,而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健全的人,尤其是想想数量庞大的、很少有机会进入剧院或很难承受昂贵票价的农村孩子们。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菲利普·普尔曼说过:孩子们需要戏剧,就像他们需要空气、食物和水。面向孩子的戏剧,怎样能惠及最大数量的孩子——这才是“成长艺术节”留下的最大思考。
舞台新闻
.12.01
中国
话剧《小井胡同》重登首都剧场舞台
由李龙云编剧的人艺话剧《小井胡同》再次被搬上首都剧场的舞台,带领观众们一起感受过往生活,体味三十载不平凡岁月中的人生悲喜。
《小井胡同》首演于年,作品以众多鲜明的人物和淳朴风趣的语言成为展现老北京生活风貌的京味戏的代表和现实主义作品的范本之一。年经典重排,当年剧中的演员杨立新接棒担任导演。如今七年过去,这一版《小井胡同》在舞台上经过锤炼更见导演的功力。
“戏全在细节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情节推动全是靠细节堆出来的。”导演杨立新表示。每次排练,抓每个细节,是他作为导演最下功夫的地方。“这个戏虽然已经演出了很多轮,但每轮再排,这些‘犄角旮旯’都得具体排。比如说开场的时候,我说大家都别站定了不动,因为这是在大冷天的一个胡同里,演员容易把它当成舞台,站在那儿说话,但我会强调,这是一个胡同,三九天人不可能踏踏实实站得住。”从生活中来,让生活的细节充实戏剧,这也是《小井胡同》好看、耐看的原因。
除了在细节上下功夫,这部群戏更因为每一个人物的丰富和鲜活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小井胡同》这部戏是先有人,人在前面,后面是时代和事件。而且群戏是要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任务,一起构成了舞台的整体。”杨立新这样介绍这部戏的特色。剧中形形色色的普通百姓,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人物性格。
“人物的后景越多,戏才越好看,得给人物里加东西。”导演杨立新称,这轮演出有新演员的加入,为了让他们迅速进入到人物和环境,剧组从一张当年的老北京地图入手,从胡同的位置,到人物的动线,一一梳理清晰,为人物建立扎实的现实依据。没有简单的重复,每一次排练都是重新创造,这让《小井胡同》这部经典老戏始终带给观众新鲜感。此轮演出将持续至12月6日。
消息来源:北京晚报
中国
舞台剧《罪人》首演
由青年导演鲁伊莎执导、许圣楠主演的话剧《罪人》于11月27日-12月6日登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观众见面。
据悉,话剧《罪人》改编丹麦同名惊悚悬疑电影,讲述了一名正在接受调查的警察被降级至紧急呼叫中心的案头工作岗位,当他接到一个疑似被绑架的女人打来的电话后,为了救人,他与内心恶魔战斗的过程。
消息来源:新浪娱乐
中国
中文版音乐剧《水曜日》在泉州上演
日前,改编自韩国悬疑推理音乐剧《BlackMaryPoppins》的中文版《水曜日》在泉州大剧院上演,这是这部高口碑音乐剧的第三轮巡演,用最经典的“大哥视角”重新演绎,用探索真相的角度,带领观众揭开层层迷雾,寻找12年前的真相。
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美国
电影版《倒数时刻》杀青
林-曼努尔·米兰达长片导演首秀——Netflix新片《倒数时刻》近日完成了全部的拍摄工作。
影片改编自著名音乐剧创作者乔纳森·拉森的同名自传性质剧作。年,拉森因马凡氏综合征引起的主动脉剥离,悲剧性地在《吉屋出租》首次预演的半天前去世,没能见证该剧此后的大热,已故的他也因此剧获得托尼奖和普利策奖。
消息来源:whatsonstage
编辑:鸡仔仔仔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