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后变小,正午为最大
影子先变短后变长,正午为最短
、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纬度因素)、地形地势、海陆位置和人类活动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3、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5°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23.5°
4、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和公转轨道面呈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回归线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5、南、北回归线上一年直射一次,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直射两次
赤道上一年直射两次,且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即全年昼夜平分
6、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变化明显
二分二至图
7、二分二至
节气名称
时间
直射点
昼夜情况
有无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日前后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无极昼极夜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极昼
南极:极夜
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无极昼极夜
冬至
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极夜
南极:极昼
8、五带划分依据:①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②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③是否有极昼极夜
9、地球的五带
五带名称
范围
太阳直射情况
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有
无
南、北温带
北温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无
无
南、北寒带
北寒带:北极圈以北
南寒带:南极圈以南
无
有
0、3月2日(春分)——9月23日(秋分)昼长夜短
9月23日(秋分)——次年3月2日(春分)昼短夜长
、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高于陆地
2、一年中,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海洋最高8月,最低2月
南半球:陆地最高月,最低7月;海洋最高2月,最低8月
山地的阳坡树木郁郁葱葱,阴坡植被稀少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的阳坡和阴坡的温度、湿度状况有差异,自然景观也会不同
4、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使得山脉两侧的水分、气温状况有所差异。
如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景观不同,乞拉朋齐和台湾的火烧寮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
5、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00米,气温下降0.6℃
热岛效应示意图
6、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温升高,南北两极冰盖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上升,旱涝灾害频发。氯氟化合物的排放破坏高空中的臭氧层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
7、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容易形成热岛效应,导致城区的气温比郊区高,雾和低云多于城郊
课后练习.如图所示,在暗室里用电灯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据此完成()~(2)题。()该实验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的更替
B.四季的更替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温度带的形成
(2)P点此时正值()
A.日出时刻
B.日落时刻
C.中午时刻
D.午夜时刻
2.读地球自转示意图,回答()~(6)题。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自东向西
B.自南向北
C.自北向南
D.自西向东
(2)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附近,青岛正处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A点位于五带中的()
A.热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南寒带
(4)下列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五带的形成
B.昼夜交替
C.四季变化
D.昼夜长短的变化
(5)青岛昼夜更替的周期为()
A.2小时
B.24小时
C.一年
D.天
(6)青岛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
A.夏至日
B.冬至日
C.春分日
D.秋分日
3.家乡有昼夜更替,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
A.太阳绕地球运动
B.地球的自转
C.地球的公转
D.纬度的高低
4.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因为()
A.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太阳和星星围绕着地球转
D.地球自西向东围绕着太阳公转
5.下列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是()①中纬度地区四季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昼夜交替
④时差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年2月5日,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上映,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又一次接近末日的惊心动魄的自我拯救传奇,也是一部关于中国自身重新崛起的传奇,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电影上映之日,地球运行到图中的_______段,青岛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
A.BA昼长夜短
B.CB昼短夜长
C.AD昼长夜短
D.DC昼短夜长
(2)影片中“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让地球在驶离太阳的过程中停止自转。下列是小明对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的推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将不再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B.地球表面的气温会升高
C.地球将不再围绕太阳公转
D.面向太阳的一面会出现极昼现象
7.如果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过程中操作失误的是()
A.俯视地球仪,公转的方向是顺时针
B.俯视地球仪,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
C.地轴倾斜的角度始终保持66.5°不变
D.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不变
8.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
A.自东向西转
B.逆时针方向
C.顺时针方向
D.自西向东转
9.北温带与北寒带的分界线是()
A.赤道
B.本初子午线
C.北回归线
D.北极圈
0.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会产生影响,读某城市的空气环流,回答()~(2)题。
图示反映城市化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空洞
.造成地球日益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日益增大
B.地震日益增多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日益增大
D.空气中尘埃日益增多
2.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4)题。
()由图可知,热带地区的平均气温在()
A.0℃~0℃之间
B.0℃~20℃之间
C.20℃以上
D.0℃以下
(2)下列关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B.气温大致由高纬向低纬逐渐降低
C.一年四季陆地气温均高于海洋
D.山地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升高
(3)赤道附近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冰雪覆盖。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4)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近百年来全球气温上升了0.4℃﹣0.8℃,其主要人为原因是()①全球海平面上升
②改变了全球海陆分布
③砍伐森林
④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气候特点或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庐山是我国避暑胜地一纬度因素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地形
C.山前桃花山后雪一纬度位置
D.海南岛终年如夏一海陆位置
4.气候垂直变化复杂的山脉(假定高度足够大)一般位于()
A.赤道地区
B.回归线附近
C.中纬度地区
D.极地地区
5.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是著名的“赤道雪山”,在20世纪初,有许多欧洲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你知道导致其顶部出现积雪的原因吗()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
6.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气温的差异上
B.降水的差异上
C.风力的差异上
D.风向的差异上
7.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地形因素对气候有影响的是()
A.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B.莫恋南国春色好,燕地梅花胜桃红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若某雪山海拔米处的气温为﹣8℃,则该雪山海拔米处的气温约为()
A.﹣2℃
B.﹣5℃
C.﹣℃
D.﹣4℃
9.年5月8日,奥运圣火在海拔高度米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在最后一棒火炬点燃时,与珠峰同纬度,海拔约44米的长沙市的气温为28℃,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当时珠峰的气温约为()
A.28℃
B.24.8℃
C.-28℃
D.-24.8℃
2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举行,近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将为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作出安排,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C内,回答下列小题。
()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大量使用制冷设备
B.过度排放酸性气体
C.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D.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燃烧煤和石油
(2)减少碳排放,从“低碳生活”做起!下面行为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是()①短途出行建议公交车或者地铁,少开车②大力推广农田秸秆焚烧肥田③少坐电梯爬楼梯,省电换健康④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⑤纸张提倡单面打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2.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下列做法不符合“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主题思想的是()
A.上学、放学轿车接送
B.衣服尽量手洗,很少使用洗衣机
C.充电器不用时及时拔下插头
D.尽量少使用空调
22.如图是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风向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图示山脉所在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南美洲
C.非洲
D.亚洲
(2)图示山脉两侧常年盛行()
A.东风
B.南风
C.西风
D.东北风
(3)导致A地降水量比B地丰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季节变化
C.海陆位置
D.地形因素
23.下图为南美洲某山脉南段图及A、B两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图中所示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2)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3)造成A、B两地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分布
D.人类活动
24.如图是亚欧大陆局部轮廓图,读图完成下题。
导致①③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人类活动
25.关于影响气候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纬度内陆降水多,主要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B.“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现象主要是地形因素造成的
C.导致赤道地区与两极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
D.一般情况下内陆地区降水多,沿海地区降水少
26.“寒来暑往,天气逐渐转凉”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下列因素相关的正确组合是()
A.是地球自转产生
B.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C.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向北回归线移动
D.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向南回归线移动
27.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日益成为人们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