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是千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
2、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轴是地球自转轴(假想轴),现实中并不存在。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的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极。
5、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长度不等,纬线长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纬线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度数=90°地球上纬线有无数条。
6、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相交的半圆,经线有东西之分,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度数=°。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地球上有无数条经线。
7、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位于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赤道纪念碑位于南美洲厄爪多尔首都基多市中心以北24千米处。
8、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求一条经线相对的那条经线:度数之和为°,东西经相反。
9、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10、昼夜形成的原因: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11、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1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13、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14、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范围23.5°S~23.5°N)、北温带(范围23.5°N~66.5°N)、南温带(范围23.5°S~66.5°S)、北寒带(范围66.5°N~90°N)、南寒带(范围66.5°S~90°S)。
15、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16、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指向标指示图上的方向。
17、比例尺可分为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三种类型。
18、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在经纬网地图上:同一条经线只存在正南正北方向,同一条纬线只存在正东正西方向。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的地方,其四周方向都是南;南极是地球最南的地方,其四周方向都是北。
19、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20、我们常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21、在既没有指向标又没有经纬网的情况下,通常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22、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称为等高距,等高线之间等高距相等;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23、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同;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24、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25、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应该从导游图上找到答案;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应该参考交通图;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应该查阅世界*治地图。
26、在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
27、河流发育于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中,不能发育于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中。
28、山地不同部位:
山峰:闭合曲线,内高外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等高线呈马鞍形,位于两山峰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合
29、五种基本地形:
高原:海拔较高,米以上
山地:海拔一般高于米
丘陵:海拔在米以下
平原:海拔一般在米以下
盆地:中间高,四周低,海拔不确定
30、地球公转补充:
图略。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27、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差别是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它构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
28、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9、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30、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1、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叫半岛;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32、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按面积由大至小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33、世界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4、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面积最大的半岛是亚洲的阿拉伯半岛。
35、亚洲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尔其海峡为界;亚洲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亚洲与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北美洲与南美洲是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36、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37、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38、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在此假说中提出的地球"活动论"观点,后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39、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0、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等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41、全球大致可划分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42、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43、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第二,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44、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45、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46、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47、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48、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49、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的时候,人类活动的影响尤为重要。
50、按污染指数的高低,空气质量一般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它们对应的空气质量状况分别是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
51、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52、对气温的观测,一般是在一天中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进行4次。
53、气象台观测和记录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单位记做"℃"。
54、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55、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56、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57、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58、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59、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60、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6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62、大致海拔每升高米,气温约下降0.6℃。
63、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64、测量降水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65、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66、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67、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68、终年炎热的地方,降水有多少不同;常年湿润的地方,气温有高低差别。
69、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都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的特点,这种气候叫做热带雨林气候。
70、全球的气候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11种气候类型。
71、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因此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72、人们描述天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