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学法探究一文教你如何学好区域地理
TUhjnbcbe - 2020/11/24 1:15:00
白癜风医院让新年无白欢度 http://m.39.net/pf/a_5777856.html
综合整理自全国高考地理备考专家数据库《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该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与高中必修课既有密切联系,又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因此该部分知识的复习应与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联系起来,让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系统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和区域发展(必修三)各自有明确的目标分工,各有侧重。防止在复习世界地理时过多的讲高中地理必修课内容,分工不明,重点不突出是十分必要的。复习《区域地理》,应紧紧抓好三个方面的目标。一、地理位置(一)概念及类型地理位置是指地球表层中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比如一座山峰在地球表面经纬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一个城市在行*版图上所占据的位置等等。地理事物是具体的,在多维空间(几何维、时间维和属性维)中,地理事物与地理位置是一一对应的,因而地理位置是地理事物的特殊属性,成为识别地理事物的标志之一。由于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任一地理事物的位置总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识别的,当空间参照系变换时,可以代表不同的含义。在地理学中通常有经纬度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治地理位置等概念。1.经纬度位置。比如说沙特阿拉伯位于(40°E-55°E,20°N-30°N),霍尔木兹海峡位于(55°E,25°N)附近;埃及首都开罗在(30°E,30°N)附近,南回归线穿越澳大利亚中部等,等说的都是经纬度位置。2.自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指一地同周围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这些自然地理事物可以是陆地、海洋、山脉、河流等自然实体,也可以是气候带、气候区、土壤和植被带等自然类型。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面,海南岛位于我国的热带季风区内,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是海陆兼备的国家,瑞士、中非、阿富汗是内陆国家,英国、新西兰、日本则是岛国,纽约位于大西洋西岸,开罗们于尼罗河三角洲等等,这些都是用与它们有空间关系的自然地理事物来说明其位置的。3.经济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这些空间关系,有些是以自然地理位置为基础的,比如马六甲海峡位于亚洲东南部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安达里海和南海,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狭长水道(自然地理位置);为亚、非、欧三洲海上交通要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经济地理位置);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治地理位置)。有些经济地理位置的产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结合的产物,如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北半球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水上交通,使得运河区经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大加强了。还有大量的经济地理位置,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例如郊区的经济地理位置,与城市和郊区间经济的、社会的联系有关(比如郊区是城市人口、住宅和工业扩散的直接承载区;又因受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农业为主,但产品的城市市场指向明显,表现为农村生态景观和建设景观的区域,是城市所需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商业区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人口的地理分布和购买力有关;加工工业区的经济地理位置,则与原料产区、能源供应地、产品消费地有关等等。(二)地理位置的意义1.自然地理位置对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意义是重要的。处于不同纬度的区域,其所处的热量带影响自然环境结构向不同的方向演化。如同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北端高纬的东北地区形成了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冷湿型森林植被,地貌类型多冻土、沼泽,土壤类型以暗棕壤为主,整个自然环境结构以冷湿为其主要特征。而南端低纬的华南地区,形成的是热带雨林、季雨林和高度化学风化、处于脱硅富铝化阶段的砖红壤、赤红壤景观,热湿是其自然环境结构的主要特色。这种明显的差异就是深受其各自自然地理位置影响的结果。再如同处于地球亚热带中,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我国华中地区是湿润季风雨热同期条件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大陆西岸形成的则是地中海夏干气候类型下的亚热带常绿三硬叶林带,而同一纬度带上的青藏高原,又由于巨大的海拔高度,发育了独特的高寒景观。三个处于不同经度及高度位置上的区域,其区域差异是明显的。2.经济地理位置,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常常是重要的因素。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相对于国际的和国内的交通航线、市场、中心城市和资源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拥有陆海兼备的地理位置的国家,便于利用陆上和海洋的资源.并能够通过海上交通扩大对外经济联系,显然比较内陆国家占有不少优势。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交通位置关系密切。北京自古以来位于南北交通的交会点上,是华北与东北来往必经之地。南京的发展,也同它历史上就位于贯通东西的长江航运与沟通南北的交通的交会点上,及其联接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与长江中游平原的地理位置有关。二、区域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1.地形特征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得出,也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高程及地形剖面图来判断,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上来描述。地势特征:主要从地面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来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有两种:一是某方向高,相反方向低;二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倾斜。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作用;在降水少的于旱、半干早地区主要是风力作用。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2.气候特征①气候类型: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②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一般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及气候特征;第二种是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要根据其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③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④气候与工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的关系。3.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及区域发展(1)居民: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2)农业:区位条件及评价、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分析(发展条件、优势、特点、潜力、限制性因素等),生产结构的调整及其影响。(3)工业: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等。(4)城市: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5)交通: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6)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掌握基本地理事实,建立空间概念复习某个区域时,首先要弄清楚以下基本事实: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地形单元(山脉、河流、湖泊、平原、高原)、国家、城市、交通线等,要把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形成空间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地理思维对一个区域,我们要在了解其区域位置、地形的基础上,根据气候形成和分布的规律,认识本地区的气候,并由此掌握其植被、水文等自然地理状况,进一步地可以了解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经济等人类活动因受自然条件影响而呈现出的特点。例如:日本:中亚:印度:突出重点、难点要特别注意各区域典型的地理现象和突出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如东亚及南亚季风的成因、东南亚的物产、印度的气候与农业、西亚和北非的石油资源及民族与宗教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及环境问题、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等。渗透高中地理有意识地运用高中地理有关理论来解释区域地理中的某些现象,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增强区域地理知识的记忆效果。如复习世界四大渔场的时候,用世界洋流的分布来解释;学习各地气候时,运用气候形成和分布的规律加以解释;通过分析日本、印度、俄罗斯、英国、美国、德国工业的分布来复习工业布局的类型和工业布局的变化等。加强对比与总结对不同或相似的地理事物加以对比和总结,可以使规律性的东西凸显出来,有利于加强理解、加深记忆。如东亚和南亚季风在成因、风向上的对比;欧洲和北美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差异上的对比;从鲁尔区、五大湖区的工业发展条件总结老工业基地的布局因素;从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出现总结暖流、信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区域地理是高考地理复习的起点,也是高考地理复习的归宿。通过分析各地近年高考地理试卷或文综试卷地理部分可知,每份试卷上都出现了多道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或载体的试题,尤其是综合题,几乎每道题都是以区域地理知识为背景的。因此,面对量大面广的区域地理知识,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高效地进行复习,这样才会在高考中占据有利地位,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新课标高考的命题特点命题的区域可大可小。区域是有层次性的,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有关区域地理的命题中,可能会把全球或某个大洲作为一个大的区域进行命题,也可能选择其中某个局部小区域进行命题。考查的知识点跨度较大。以区域为背景的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常会有较大的跨度,既可以考查该区域的地形分布状况及其成因,也可以考查该区域的气候类型、特征及其成因,还可以考查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开发利用,或者考查该地的工农业生产状况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发展等。材料呈现具有多样性。高考试题提供区域地理基本素材时,可能会以包含一定信息量的区域图作为载体,也可能提供某区域相关地理要素的统计图表或者某区域的景观照片,甚至是对某区域的文字描述等;还有的试题会给出某个地区的假想区域图,如某假想的城市示意图、假想的岛屿图等,在判断这类图时一定要注意该假想地点的位置特征。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目前有关区域地理的考查,已改变了过去那种过于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法探究一文教你如何学好区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