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一次巴西的演讲中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便是住在一所英国的乡间住宅,雇一个中国厨子,娶一个日本妻子,结识一个法国情妇”。
不要小肚鸡肠地去辩证什么正确与否的伦理道德和偏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以手握征服全世界人的胃的这项本领而自豪。
这些年,我们有了许多制作精良的美食类电视节目,《天天饮食》、《味道》、《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一城一味》等等。
不光告诉我们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哪个地方该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吃。
还把我们以前只能用好吃,香来形容的食物,还把它们隐藏的化学名称也学会了,丁二酸,谷氨酸,核苷酸,肌酐酸,鸟苷酸之类,信手拈来。
面对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专家们教给了我们一套品尝的流程。
用眼睛看它成什么样了,包括器皿、摆盘、造型、现场效果。
用鼻子闻闻它的气味,给大脑一个心理准备,刺激味蕾细胞,让它们先活跃起来。
嘴唇触碰食物的质感和温度。
感受舌头的触感,牙齿的咬合。
然后是舌头上个味蕾细胞去分辨食物的酸、甜、苦、咸、鲜味五味。
把食物的各种滋味都感受到了,食物的大小也调整到合适的状态时,“嗯”地一下,用力吞入喉咙。
这时稍稍合拢嘴巴不急于下一口,让刚才食物的余味散发到鼻腔中,像香水有后味一样,细细追踪它的尾香。
如果这是一道美味,所有的这些动作和感受都将会刻在你的脑海中。
在某一个有需要的时刻,这些感观记忆都可以调动出来,让你依然能唤起身体,回到到当时的整个看,闻,吃的过程。
鲁菜纯清,苏菜浓郁,闽菜鲜美,粤菜新鲜而清淡,川菜味重而复杂多变,湘菜香辣,徽菜醇厚,浙菜鲜美脆嫩。
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八大菜系建立起各自的标签。
说酸、甜、苦、咸、鲜味五味说得多了,但是无论是怎样的珍贵罕见食材,多么高明精妙的料理手法,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品味,能唤起我们最本能的美味体验的,几千年来它依然没有变化,那就是最原始的“脂味”和“强烈的吞咽感”。
脂味一直存在。
只是千百年来,中外的美食家们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文字把脂味的感观可以独立形容出来。
脂味兼于酸、甜、苦、咸、鲜味五味之中,它又有别于五味,大多数时候,它会是被混合在舌尖的感受和味觉感受中。
有人说像油脂在嘴里融化的过程,像我们吃鹅肝,吃雪花牛肉入口即化的感觉。
有人形容像在吃烤羊肉串时,咬肥肉时获得的甘香。
有人说它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挥魔力。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期刊《ChemicalSenses》,在年的时候就公布过脂味oleogustus(拉丁语的脂肪味)的存在,它的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只是它也没有非常明确的词语来描述脂味。
我们现在已经接受的第五味“鲜味”(Umami),也是年在这个期刊上正式发布的。
人类对脂味最初并不是出于品尝美食的需要,而是油脂能够提供最高效的能量,是生存有最有利的条件。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脂味是人类最本能的美味体验。
吃青菜豆腐太多了,我们会“馋”,很想吃肉,就是我们的身体对脂味的渴望。
最早的脂味都只存在于动物肉类当中,这是人类的一个集体记忆。
脂的加入一方面使得肉的口感湿润,最通俗的就是没有那么柴。
另外,就是脂本身的味道了。
后来人类掌握了榨取植物油脂的方法后,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植物脂味,但是它在人体中产生的脂味与动物脂味并不一样,至少我们明眼人看来,植物油是不饱和脂肪酸,其实的奥妙还有待研究人员进一步的解释。
但是我们非常清楚,同炒一盘青菜,用菜籽油和猪油炒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广东人从不忌讳猪油渣炒菜心,猪油渣炒油麦菜。
美食家蔡澜曾经抱怨在香港找不到正宗的上海菜馆,因为健康人士反对浓油赤酱的又油又咸又甜,猪油不用了,糖放少了,上海菜的老味道丧失殆尽。
对此,蔡澜只能苦笑自己养生方面的知识不多,只知道东西好不好吃而已。
蔡澜先生还有一篇文章叫《死前必食》,把天下的美食一一列举,其中之一,居然是猪油捞饭:盛一碗米饭,舀一勺猪油,浇一勺酱油!
“谷类之中,白米最佳,一碗猪油捞饭,吃了感激流泪。”
虽然他在《猪油万岁论》中解释“在穷困的年代中,那碗东西是我们的山珍海味”,但是爱好美食的都明白,和贫富无关,猪油捞饭是山中幽兰,不因无人而不芳。
还有一个我们忽视的本能美味体验,就是“强烈的吞咽感”,因为这个动作会带来愉悦的满足感。
它和饱腹感不一样,这个满足感是在吞咽的动作后就马上产生的,而且,它也很快消化。
而饱腹感,至少是你进食了20分钟,胃给撑着了,传达到大脑才能产生。
更重要的是,饱与满足不一样。
你请人家吃饭,客人说“吃好了”比“吃饱了”的评价是高很多的。
吞咽感,当我们看到美味的食物,条件反射我们会流口水,想吃就会产生吞咽感。
一个人在狼吞虎咽的时候,我们就会形容他吃饭很香,原来很普通的饭菜马上就会味道加分。
感受一下我们在吃汉堡包。
一定是双手举起,大大口地咬下去,满腮帮子地咀嚼,在一大口用力咽下去的时候,身体会得到最大的满足感。
就像我们的眼睛看到美妙的食物会产生食欲,耳朵听到嗞嗞的油水爆裂声会关联到美味一样,吞咽感就是美味的一种体验。
说它是本能,也是因为它同样来源于生存所必须的进食过程。
在远古人类还没有建立起用眼睛,用耳朵,用鼻子,用舌头去感受和分辨食物的时候,吞咽所带来的满足感早已经存在。
所有的进食过程都会产生吞咽感,但是只有强烈的吞咽感你才会带来满足感。
刚才的汉堡包,如果你把面包、牛肉撕成泡馍那种的碎粒,然后一粒一粒地吞下去,美味的感觉就荡然无存。
同样,很多人在吃日本料理的时候,可以吃得很鲜美,可以吃到很撑,但也不一定会有满足感。
因为日本料理都是切得小小的一块,吞咽的动作很小,所获得的满足感自然就小。
“大口吃肉”,这个词应该让全人类(非素食主义者)都有美味体验的一个总结,因为它包括了脂味和强烈的吞咽感。
也不一定需要全肉,毕竟肉类较难消化,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很多这样的组合:炸酱面,卤肉饭,肉夹馍,葱油饼,蔡澜先生的猪油捞饭……
然后,请务必大口大口地吃它们。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吃是个人感受,分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