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疗巨头都进入了买买买的阶段,即使是出手一直较为谨慎的GE也以万美元投资了一家掌上超声企业Pulsenmore。
GE作为全球医学影像霸主,在投资方面出手并不多。GE所在的医学影像市场大型医学影像设备进入技术静默期,需要提前布局的颠覆性技术并不多。
但鲜少出手的GE医疗这次直接投资了一家竞对,GE的初代掌上超声在年就已获批,年加码推出的VscanAir,上市一年卖出3万台。
在掌上超声领域,已经有着多年的经验的GE为什么会选择投资一家来自以色列的竞对?GE医疗的接连投入是否意味着这个赛道正在逐渐升温?
掌上超声曾经一度火热,这个赛道曾诞生多个独角兽,海外有复星7亿元投资的ButterflyNetwork,国内也有多家企业拿到融资。
两年前,有投资人为了验证掌上超声项目,到成都都江堰的卫生院待了一天,验证基层医生每天要多少次用到掌上超声,他还记得当时一名基层医生接待了超过80名患者,这个数字超过他的预期,但他出于掌上超声能否在医院落地的疑虑,他最后没有出手。
而后,ButterflyNetwork在海外并没有一路飞升,成立以来一直处于持续亏损中,虽然在年通过SPAC上市,但股价持续走低,目前市值6.8亿美元。Butterfly截至年12月31日的全年收入为万美元,全年净亏损万美元;而年全年净亏损1.6亿美元。
掌上超声全球市场规模预估超过千亿美元,当下,GE重新看好掌上超声用于家庭场景和ButterflyNetwork的亏损的收窄,意味着掌上超声行业正在逐渐升温。
随着国内掌上超声企业拿到注册证超一年,在商业化上开始试水,国内掌上超声企业发生哪些变化?动脉网进行了分析。
获GE投资,这家以色列公司做对了什么
获得GE青睐的Pulsenmore此前并不是最出名的市场参与者,Pulsenmore年成立于以色列。除了GE,富士也曾在早期投资过Pulsenmore。
能够获得两大影像巨头的看好,Pulsenmore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掌上超声的形态,并且成功将超声产品在家庭场景中商业化。
从商业模式上,Pulsenmore并不直接出售给C端用户,而是与以色列最大的HMOClalitHealthServices合作,为其会员提供服务。ClalitHealthServices拥有大约万投保会员。这项多年期协议将为成千上万的怀孕会员提供Pulsenmore的产品。目前这也是Pulsenmore主要的营收来源。
虽然Pulsenmore在营收业绩上仍然处于亏损中,但打通了支付、远程诊疗的家庭场景未来有很大的商业化潜力。GE投资后还将协助Pulsenmore在美国获批,并且在欧洲以及其他市场分销其产品。
在产品形态和设计上,Pulsenmore的产品形态融合了超声探头和手机,降低了超声的使用门槛。Pulsenmore产品可以直接与智能手机连接,用户可以根据智能手机上的指导完成自主扫描。当孕妇在家中感到异常的时候,可以使用掌上超声进行检测,检查结果会自动发送到医生处,当需要进一步干预时,医生可以医院。
超声诊断虽然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诊断工具,但是操作者需要多年的培训才能掌握,大型的超声设备仅供训练有素、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人员使用。
Pulsenmore产品利用与智能手机相连这一优势,降低了掌上超声的使用门槛。
Pulsenmore第三大创新点在于建立了家用掌上超声的远程诊断体系。
深至科技联合创始人张志遵表示:“孕妇可以在家检查,同时超声采集到画面可以同步分享给医生,Pulsenmore有一个流畅的远程诊断体系让孕妇可以在家完成初诊。”
对于国内掌上超声创业者来说,Pulsenmore的产品和技术并不难超越,但是基于发达国家医疗体系的远程诊断服务是难以复制的。
在疫情后,医疗器械影像巨头对于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
GEHealthcare超声总裁兼CEORolandRott表示:“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预测护理服务正在从传统的院内方式向家庭场景转变,这一趋势会提升对于家庭护理的可获得性和质量。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患者希望更多地参与到自己的医疗保健中来。”
GE投资Pulsenmore的新闻稿数据中预测,到年,家庭护理市场将超过亿美元,而到年,远程医疗和远程监控业务可能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未来,Pulsenmore还将根据家庭场景研发更多产品,例如针对慢性心衰和晚期肾衰竭。
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于产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被看好的家用场景为例,简单地将临床所用的产品移植到家用场景是无法打开市场。
索诺星CEO蔡伟忠表示:“慢性心衰和晚期肾衰竭这两大疾病的监测是医疗界的难题,这两个领域要求要做连续长时间、实时、自主的监测,掌上超声要做到这些比较难,因为连续长时间实时扫查会功耗比较大,内置电池很难满足电量需求,同时掌上超声要求手动操作打图。掌上超声如何在慢病监测领域应用还需要设计创新。”
GE也将在投资后与其开发更多基于超声的家用器械产品。通过GE投资新的掌上超声企业,带给这个行业新的共识是,掌上超声领域,不仅仅设备研发重要,后端提供支撑的远程诊断系统和辅助诊断系统也是关键。
国内外市场差异决定掌上超声需解决不同问题
但很明显,Pulsenmore的远程诊断系统在国内很难复制。因为在国内缺乏足够的医生支持远程诊断系统的流畅运行。Pulsenmore与HMO公司合作的支付方式在国内也难以复刻。
在以色列,每人就拥有一位全科医生,年的数据,中国有全科医生30.9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才上升到2.2人。国内的医生数量很难像Pulsenmore一样去支持庞大用户的远程诊断需求。
国内外的医生除了数量上有差异,在培养体系上也有所不同。国外医生普遍都掌握了一些超声诊断使用技能,但是在国内,超声医生是专职培养的,大部分专科、全科医生还并未操作超声诊断的使用技能,这也决定了仅仅是依靠流畅的远程诊断系统,还无法打开国内市场,更需要的是懂超声的医生。
对于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区别,索诺星CEO蔡伟忠表示:“我们在海外市场开拓了销售渠道,掌超在海外接受程度比国内更高,因为国外医生普遍都掌握了一些超声诊断技能,使用上手比较快。”索诺星的掌上超声在海外市场获得了欧盟CE、美国FDA认证以及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土耳其、印尼等多个国家的注册。
蔡伟忠也提到,欧美国家对于物美价廉的产品更喜欢也让掌上超声在海外的接受程度比国内更高。未来依靠性价比优势,掌上超声出海或许也是新趋势。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掌上超声面临的问题更复杂。
一方面,国内企业的掌上超声产品虽然都已获批,但在产品在图像质量提升、应用场景的多样性上还需要突破。
虽然掌上超声的价格只有不到大型超声的十分之一,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医生更看中超声设备的图像质量,即使是低价的产品对于图像质量也有较高的要求。想要在临床科室中实现大规模应用掌上超声,掌上超声在图像质量方面还需要提升。
根据动脉网调研,由于掌上超声小巧不占空间且容易移动,所以用于介入可视化引导非常有优势,在手术室、门诊最受欢迎,这些应用和场景主要就是用于浅表部位。而随着学术界、厂商对其他科室的不断加大力度普及推广,现在掌超也越来越多用到腹部、心脏、直肠等部位了。
一位投资人还指出:“介入引导另一方面的优势在于相比于诊断,专科医生不用下影像判断。就好比为什么POCT检验产品为什么没有在专科落地,大三甲只有检验科,因为其中涉及一个责任划定问题。如果利用掌上超声进行影像诊断,而诊断的权限在超声科,这会影响专科医生对于掌上超声的接受程度,而介入科室利用掌上超声只是用于手术过程中的可视工具。所以,目前介入引导依然医院的主战场。”
另一方面,掌上超声还需要解决基层和家用场景使用难、成本高的挑战。
在这个问题上,国内企业采取“两条腿走路”方式,一条路是针对使用人群做更多市场培育工作,包括对掌上超声使用培训和图像诊断的培训。另一条路是通过技术赋能,通过远程诊断和人工智能方式解决使用难、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赋能如何为掌上超声降本增效
技术赋能的能力和路径是国内掌上超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