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切实发挥口岸在稳外贸稳外资中的关键性作用,今年7月底至9月底,青岛市深入开展了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大干60天攻坚行动,紧紧围绕提升企业获得感,敢闯敢试,奋力作为,全力推动通关便利化举措落地见效。据青岛海关统计,截至9月份,青岛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进一步下降为41.9小时和2.25小时,较6月份压缩14.4%和42.6%,较对标年年压缩57%和90%。
实施流程再造,持续压缩通关时间
优化流程加快验放速度。口岸、海关、商务部门与各区、市密切协同,组织余家口岸企业参加了6场便利化政策解读会,鼓励企业适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通关模式;青岛海关进一步完善容错机制,推动进出口提前申报比例由35%和44%升至42%和65%以上,较常规模式下压缩通关时间约60%。实施进口矿产品“先放后检”“分步检测”等措施,年前三季度快速验放进口矿产品批、总重2亿吨。创新实施原油无储罐装卸国际中转业务、保税铁矿“入区检验、出区核销”、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等模式,前三季度青岛海关进口铁矿砂、粮食、肉类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7%、11%、64%,青岛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储肉进口口岸。
创新监管提升通关效能。在全国首创实施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监管模式,开展业务.8万吨,吸引英、俄、美、巴西等原油巨头在山东投资,布局建设“原油超市”。在全国首建启用原产地证书虚拟审签中心,审签时长由半个工作日缩短至1小时以内,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在全国首批实施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改革,突破以单一企业或合同为单元的传统监管模式,全面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企业占用资金近万元。实施保税混矿“随卸随混”监管模式,每票节约通关时间5小时以上,监管保税混矿万吨、10.25亿美元,助推青岛港由接卸港向物流港、贸易港转型升级。
公布时限提高作业效率。全链条梳理海运集装箱进出口作业流程和时限,制作“一图看懂”宣传册并向社会公布,提请社会各界对口岸作业效率进行监督。海事、港航和港口创新性推行“套泊热接”作业模式,船舶靠离时间压缩65%以上,半年节省船东运营费用万元。试点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作业新模式,集装箱在港区内不落地,避免重复吊装、搬倒和堆存,累计完成“直提”“直装”1.06万个集装箱,为企业节约成本多万元。
规范口岸收费,不断降低通关成本
督促公示形成经营自觉。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发运行了企业自主更新收费公示系统,实施口岸服务收费动态管理,目前已有近家口岸重点企业登陆平台更新收费目录。市发展改革委梳理港口收费项目,编制了《青岛市进出口环节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收费目录清单》,并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委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青岛海运口岸集装箱货物跨境贸易便利度进行评价,公布了进出口环节收费项目成本,为广大外贸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落实政策持续降费让利。认真落实疫情期间港口收费调整部署,自年3月1日起,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收费降低20%,港口建设费阶段性免收。山东港口青岛港通过“云港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