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 http://www.zherpaint.com/bzlf/kkjs/m/1271.html引言建筑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是覆盖一个有某种功能的特定的空间。这就要依靠结构技术。这个结构要安全可靠,要便于施工,要经济人工和材料。再要求得高一点,便是它看上去和谐、匀称、有条有理。最后它应该和空间一起产生合乎目的的艺术表现力。哥特主教堂的结构在这些方面是非常杰出的。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式多功能大厅本来用木桁架作屋顶,它不耐火,因此10世纪起法国的教堂普遍采用了砖石的拱券结构,并且因此得名罗曼式。罗曼式的拱券太过于笨重,费材料,开窗小,采光严重不足。而且,不论内外,它的艺术风格都是中世纪的,启发信徒们认罪、畏惧地狱,给他们沉重的精神负担。▲巴黎圣母院市民们的哥特式主教堂的结构体系,正是基督教和教堂的作用在市民文化影响下发生变化,利用新技术克服了前一时期的这些特点而形成的。哥特主教堂结构的第一个特点是使用肋架券,也就是把整体的罗曼式筒形拱分解成承重的券和不承重的“蹼”两部分。券架在柱子顶上,“蹼”架在券上。“蹼”的重量传到券上,由券传到柱子再传到基础。这是一种框架式的结构,券成了肋,重力的传递很明确。使用肋架券的第一个好处是“蹼”的厚度大大减小,可以薄到25-30厘米左右,因此节约了材料,减轻了结构重量,并且可以在建造时先砌筑肋架券,然后将“蹼”填充到几个券之间去,从而少用许多模板,使施工经济,简便快捷。▲哥特式建筑的教堂用肋架券的拱顶早在古罗马帝国晚期已经出现,那时的“蹼”是天然火山灰混凝土浇筑的,不过使用得很少。晚期罗曼教堂里重新出现肋架券时,只在左右相对的墩子间架一道道的券,把拱顶切割成段落,以便分段搭脚手架。哥特主教堂则在每四个墩子所形成的矩形的“间”里还要砌对角线的券,甚至在中央再加一个横向的券,因此一个间的拱顶被切成四块或六块。这样做当然更便于砌“蹼”,使结构更安全可靠。因此,每个墩子顶上都放射出好几个券,仿佛树木的分枝,产生了生机盎然的向上动势。同时,经过肋架券分割的拱顶尺度也变小了,看上去轻巧了,于是和连排的墩子,玲珑的空廊、精巧的花窗等等构件的关系和谐多了,并且,肋架券把拱顶和柱子在视觉上连成了整体。盛期的哥特式主教堂,把肋架券沿墩身下伸直到地面,墩子成了束柱状,教堂内部的艺术形式便更浑然一体了。哥特主教堂结构的第二个特点是使用尖券,也就是肋架券都不是半圆形的,而是尖矢形的。▲科隆大教堂尖券的好处,一是可以调节起券的角度,使券脚同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不同跨度的拱和券的最高点,也就是矢尖,都在同一个高度上。因为肋架券在每一“间”里的跨度不同,对角线的就比横向的跨度大,在用半圆券的时候,如一些晚期罗曼式教堂,每“间”的中央就会凸起,一条中舱的拱顶成了一串凸起的“间”,在视觉上破坏了空间的完整统一。用了尖券,这问题便解决了。在圣坛部分有环廊,有排成半圆的小礼拜堂,肋架券的跨度变化多,方向也多变换,拱顶很复杂,因此尖券最早在圣坛部分系统地使用。第一次是用在巴黎城外的圣德尼(St.Denis)主教堂的圣坛。这是王家教堂,法国王室的坟墓在这教堂里。尖券的另一个好处是侧推力比半圆券小。在罗曼教堂里,为了平衡中舱拱顶的侧推力,用了不少方法,都很笨重,而且舷舱的拱顶不能比中舱的低太多,所以中舱上部不能开比较大、比较多的高侧窗,以致中舱很阴暗。阴暗适合当时的宗教情绪,但却不适合哥特时代的城市市民心理。▲圣德尼主教堂尖券减少了侧推力之后,就为解决这些问题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且尖券在视觉上比半圆券轻巧,更有向上的动势,和肋架券的艺术效果完全一致。哥特主教堂结构的第三个特点是使用飞券,这正和抵御中舱拱顶的侧推力有关。罗曼教堂中舱拱顶的侧推力是由舷舱的拱顶来平衡的,而舷舱拱顶的外向侧推力由厚厚的外墙来抵御。哥特主教堂拱顶用了肋架券之后,侧推力集中到了墩子头上,因此只要在墩子头上来平衡它们就可以了。加以拱顶减薄和使用尖券,侧推力也小得多了。于是,哥特主教堂采用了最有特色的结构方法,就是用飞券来抵住中舱墩子头。飞券立足于大厅的外侧,以一个扁扁的柱墩形式垂直升到一定高度,然后向中舱的墩子头架起半个券,把侧推力传递过来,用扶壁的重量和基础抵消。中舱拱顶的侧推力不再由舷舱的拱顶来负担,中舱可以大大高于舷舱,在高出于舷舱拱顶的侧面开从墩子到墩子的大面积的窗子,中舱得以摆脱了罗曼教堂的阴暗和压抑而满足市民们新的审美要求。同时,飞券成排地高高跨越在舷舱上空,以致教堂的外观轻灵通透,极富弹性,克服了大多数罗曼教堂的沉重封闭甚至笨拙。尤其在圣坛部分,它们随着半圆形的外墙作放射状排列,衬着蓝天更充分地显示出飞越的灵巧。▲夜晚的巴黎圣母院空前未有的结构创新,成就了空前未有的建筑艺术。哥特主教堂和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都雄辩地说明,建筑的艺术样式和风格,必须附丽于相应的结构技术,建筑没有脱离了结构技术的纯艺术创造。附丽于结构技术,就不可避免地被结构技术渗透,表现出结构技术的特点,一个成熟的建筑艺术形式,因此也同时是结构的艺术形式。一个成熟的建筑风格,必然是这两方面以及相应的功能要求的和谐融合。在一种形式、一种风格成熟之前,会有一个过渡时期,那时候,艺术形式和结构形式很不协调。例如在古罗马,穹顶还没有找到它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但它一定要找到,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终于成熟。哥特主教堂的外观在几千年的建筑史中也是个性极其鲜明的,还是以伊尔·德·法兰西地区的为最典型。它们的第一个特点是在西面,也就是大门所在的正面,有一对钟塔,位置在舷舱的前端。钟塔很高,兰斯主教堂的在失去了尖顶之后高米,沙特尔的南塔连尖顶高米,巴黎圣母院的没有尖顶,比较矮,也有66米。大门有三个,一个正对中舱,两个在钟塔下正对舷舱。中央大门上方有一个直径十几米的大圆窗,叫玫瑰窗。玫瑰芬芳、美丽、高洁,是圣母的象征。玫瑰窗之上有一排雕像龛,横贯整个立面,龛里有的立圣徒雕像,巴黎圣母院作为国王加冕的场所,则立以色列的历代国王像。▲兰斯主教堂三个大门是雕刻装饰的重点。因为墙垣很厚,门洞因而很深,周边斜出呈八字形,沿斜面做一层一层的线脚,形成一层一层的尖券。每一层线脚都充满了雕刻,大多是圣徒、福音书故事、宗教训诫等等。门洞中央有一棵小柱子,顶一根横梁,梁上券下,填充着一块石板,有些雕耶稣基督像,有些则雕刻圣母的生平故事,赞颂圣母的慈爱。柱身上立着一尊圣母抱着圣子的雕像。门洞周遭的线脚和雕像,造成很丰富的光影变化,显得饱满生动。罗曼教堂和早期哥特教堂,雕像都很呆板,动态小,牢牢依附于建筑构件,甚至本身作为构件的一部分。后来雕像渐渐有了自己的地位,表情和动作都活泼了,似乎要脱离建筑构件,最有代表性的是兰斯主教堂大门边的“圣母怀胎报喜”的天使像。世俗的雕刻工匠们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带进了雕刻的题材中等。门洞中央有一棵小柱子,顶一根横梁,梁上券下,填充着一块石板,有些雕耶稣基督像,有些则雕刻圣母的生平故事,赞颂圣母的慈爱。柱身上立着一尊圣母抱着圣子的雕像。门洞周遭的线脚和雕像,造成很丰富的光影变化,显得饱满生动。▲兰斯主教堂雕像罗曼教堂和早期哥特教堂,雕像都很呆板,动态小,牢牢依附于建筑构件,甚至本身作为构件的一部分。后来雕像渐渐有了自己的地位,表情和动作都活泼了,似乎要脱离建筑构件,最有代表性的是兰斯主教堂大门边的“圣母怀胎报喜”的天使像。世俗的雕刻工匠们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带进了雕刻的题材中去,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教堂的雕刻有12个月的生产劳动场景,教师上课和民间故事。拉昂主教堂的一对钟塔上雕着16头健硕的牡牛,以表彰在建造过程中牡牛运输的功绩。有些雕像很诙谐,有猪头人身的哲学家、半人半鹅的医生、半人半鸡的音乐教师、给鸡讲道的狐狸神父等。连上帝也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急切盼望早日完工,甚至打起瞌睡来。教会把教堂的雕刻当作“傻子的圣经”,让目不识丁的人也能直观地了解教义。但是艺术一旦掌握在世俗工匠手里,它就一定会被市民文化渗透。▲兰斯主教堂雕像在沙特尔主教堂,大门边居然立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毕达正立面左右一对钟塔上,原设计有瘦高而锋利的尖顶。不过在伊尔·德·法兰西地区,只有沙特尔主教堂造成了两个。拉昂主教堂曾经造成了一个,但在法国大革命时候被拆毁了。其余如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波未(Bouvais)主教堂等的塔尖,或者没有造起来,或者造了又塌了。在横翼袖厅两端的外立面上,原来也有带尖顶的塔,大多没有造成。哥特主教堂工程浩大,技术难度大,工期往往达一二百年,甚至几百年,几乎没有一座是真正完工了的。▲巴黎圣母院塔尖虽然主塔完工的不多,但教堂上在许多位置,都有小型的尖顶,活泼地跳动在天际线上。钟塔、小尖塔、飞券、瘦高的尖矢形窗子和无数的壁柱、线脚等等,在主教堂周身密密地布满了垂直线。它们造成了向上升腾的动态,这动态集中到钟塔,其余的都簇拥着它,给它蓄势。结语钟塔同时是整个城市的垂直轴线,沟通着天上人间。罗曼教堂体现着对地狱的恐怖,而哥特主教堂则体现对天堂的追求。从罗曼教堂到哥特主教堂的变化,表明人不能活着而没有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