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复习提纲 [复制链接]

1#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1.阿拉伯人的服装与地理环境:

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西亚和北非,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

身着特点:白色长袍、头戴头巾,

作用:为了挡住风沙对身体的袭击。宽松的白色长袍既可以反射阳光,又能很好的透气。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方向

(1)一般情况下判定方向的方法: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2)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考试重点)

(3)根椐经纬网判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在野外确定地平面的方向(以北半球为例)

①根据指南针定向②晴朗的夜晚根据北极星定向

③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定向④根据植物定向(树木的年轮,生长的方向、树影)

比例尺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图例和注记:

图例:在地图上,用来表示山脉、河流、城市、铁路等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表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常见图例识记:

3.地图的选择

①查找国家——世界*区图查找中国的省区——中国*区图

查找重要地形区——地形图旅游——交通图和旅游景点图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1.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正球体)——卫星照片(不规则球体)

(2)能够证明地球形状的依据:

①首次证明——麦哲伦环球航行

②最科学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卫星照片)

③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

④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船离岸,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⑤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地球的大小: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

3.纬线与经线

4.地球运动.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1.海洋与陆地:海洋占71%,陆地占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从南北半球来看,陆地面积广的是北半球;

从东西半球来看,陆地面积广的是东半球;

无论怎样划分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

3.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重要特点: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

跨经度最广是南极洲,纬度位置最高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

亚洲与欧洲额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为亚欧大陆,占陆地面积的1/3以上。

①七大洲的位置特征

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2个大洲的大陆部分:非洲、南美洲;穿过哪2个大洲的岛屿:大洋洲和亚洲)

3.大洲的分界线:

亚欧两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两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欧洲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4.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①太平洋:跨南北半球,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

②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③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完全位于东半球。

④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欧洲、亚洲与北美洲之间,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大洋。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1.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海拔:地面某一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3.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4.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米以下,平坦开阔;而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海拔大致在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米。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5.陆地地形之最

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南美洲)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

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亚洲)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亚洲)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

6.世界两大山脉带:

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主要包括科迪勒拉山系(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

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主要包括喜马拉雅山脉(亚洲)、阿尔卑斯山脉(欧洲)、阿特拉斯山脉(非洲)

7.等高线地形图

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外低内高。(盆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外高内低。)

山脊:海拔中间高两侧低。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高谷低脊)

山谷:海拔中间低两侧高。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

鞍部:相邻两山顶之间的地势较低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合,锯齿状表示为陡崖。

8.等高线应用

①河流发育在山谷处,河流的流经陡崖会形成瀑布。

(流向表达为:自向)。

②坝址一般选在河流流出的洼地或盆地最窄处(峡谷处,工程量小,建设成本低)库区应选在河谷或者“口袋型”洼地,或者小盆地。(利于集水,蓄水量大)

③公路铁路选线:一般选缓坡沿等高线修建。(原因:①坡度和缓,容易施工,工程量小②道路平坦利于车辆通行)

④引水线:遵循水可自流原则,由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引流。

⑤农业:平原:种植业丘陵和山地:发展林业或者林果业(缓坡发展农业需要修筑梯田)

⑥爬山线路的选择: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爬山困难;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爬山容易

⑦宿营地选择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者平坦的鞍部(原因:等高线稀疏,地形相对平坦开阔)

⑧漂流选择在水流速度快的河流,攀岩活动选择在陡崖处。

⑨灾害逃生:沿垂直与泥石流(洪水)方向。

第四节海陆变迁

1.地球上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和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2.板块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活动比较活跃。

3.解释地理现象

四.火山和地震

1.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2.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3.解释现象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1.人口分布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1﹚资源问题: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短缺

﹙2﹚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解决措施:控制生育*策

3.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员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4.人口问题的解决措施: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5.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城市的教育条件、医疗条件好,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世界居民可分为*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世界人口的分布

①*色人种—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冰屋)属*种人)。

②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③黑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国境内(历史上大量的非洲黑人被殖民主义者当做奴隶贩卖到美洲去)

④拉丁美洲(南美洲)主要是混血人种

3.人种与环境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浅。非洲黑种人头发卷曲,隔热。北欧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狭长,可以御寒

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7.

8.耶路撒冷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圣城。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1.聚落的形式:城市(非农业)与乡村(农业)(根本差异生产方式)

2.聚落形成的条件: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3.特色民居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知识总结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1.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2.反映空气质量情况的主要指标为“空气污染指数”,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2.世界气温的分布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年平均温大于20°的地区主要是南北回归线之间,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大洲是非洲,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是南极洲。

①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基本规律);

②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米,气温下降约0.6℃。

④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的等温线相对平直,原因: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海陆差异小。

⑤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低的原因:南极以陆地为主,北极以海洋为主;南极平均海拔高

5.(1)降水的基本条件: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b、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2)类型:

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多发生在赤道地区以及我国夏季北方的午后。

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分布在山地迎风坡(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锋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多发生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原因处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是南美洲。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③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④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以上可概括为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1.地球的形状与气候: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反之,气温低。

2.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和地方时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公转:围绕太阳不停地运转。

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一年。

地轴和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固定夹角,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四季、五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

(2)四季

(3)五带

五带的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主要依据);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极夜

①热带:回归线之间23.5°N—23.5°S(有阳光直射)

②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23.5°N—66.5°N(四季分明);

③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23.5°S—66.5°S(四季分明)

④北寒带:北极圈内66.5°N—90°N(有极昼极夜);

⑤南寒带:南极圈内66.5°S—90°S(有极昼极夜);

(4)正午太阳高度

①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北半球,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冬季小,夏季大。

②一天中日出和日落时影子最长,正午时影子最短。一年中夏至日影子最短,冬至日影子最长。

3.海陆分布与气候:

(1)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①同纬度的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上气温高;冬季相反。

②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最冷月为1月份,最热月为7月份。海洋最冷月为2月份,最热月为8月份。南半球相反。

③距海越近,气温年较差越小,距海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从沿海向内陆,气候的海洋性减弱,大陆性增强)

(2)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一般来说,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原因:沿海地区,海洋湿润水汽容易到达;内陆地区,海洋水汽不易到达)。

4.地形地势与气候:

①阴坡:温度低,湿度大:阳坡的温度高,湿度小

②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米,气温约下降0.6℃。

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气温低,背风坡气温高。

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最南端西侧和东侧降水差异,影响因素:地形因素

5.人类活动

(1)全球变暖

原因: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乱砍滥伐森林,二氧化碳吸收减少。

危害: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旱涝灾害频繁

措施:a.使用清洁能源b.绿色出行低碳生活c.植树造林

(2)热岛效应

原因:城市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排放的热量多

影响:a.会降低市区温度b.扩大污染范围c.降低市区的污染程度

(3)臭氧空洞

产生原因:排入大气的氯氟化合物破坏臭氧层。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类型

世界的发展差异

1.重要的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

①工业:发展中国家以资源型和资源加工型为主;发达国家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②农业: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③教育: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高。

④人均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高。

⑤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

⑥生活状况:发展中国国家生活环境质量差;发达国家生活环境质量好。

⑦医疗卫生:发展中国国家医疗卫生条件差;发达国家生活医疗卫生条件好。

4.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财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品生产的分工和协作越来越显著;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5.重要的国家组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