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s://m.39.net/pf/bdfyy/bjzkbdfyy/1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一方面,部分高中地理教师仍旧存在落后的教学理念,在地理教学中以教材为主,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学生对某个地理名词或者解题技巧没有理解清楚也无法及时请教教师,导致学生出现地理疑问不断积累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将失去继续学习地理课程的信心和动力,无法为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混淆了师生之间的角色,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得不到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他们只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思考和分析,渐渐地对教师形成依赖心理,缺乏自我思考的习惯,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弱化,遇到复杂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即使教师苦口婆心讲解学生也无法消化吸收,一节课下来,教师讲解的内容寥寥无几,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点较少,无法完成教学目标,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2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合理创设问题,发展学生地理学习之“智”
高中地理的认知价值,不仅指理解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思想。创设问题场,不仅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学生的地理学习就会产生持久的动力。比如,教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地球表面昼夜长短变化情况的三维动态视频。通过观看动态视频,学生能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规律”“昼夜长短判断的实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基本规律”。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出了一些问题: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规律是什么?极昼极夜的范围是什么?极昼极夜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太阳直射点北移,昼夜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南移呢?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是什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年(时间)变化规律是什么?通过问题,学生能感受、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如此,学生的地理学习就变成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样的地理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2创设情境,塑造学生地理素养
情境是高中生地理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孕育学生地理猜想、发现的母体。情境具有“通透性”,是沟通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的桥梁,能破除学生地理学习的经验之“隔”、生活之“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图表、信息技术、地理实验等创设情境场。比如,教学“山岳的形成”内容时,我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用动画视频,将褶皱山、断块山以及火山的形成过程展现出来,引导学生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理解“断层的形成”等内容。通过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情境,学生了解了山岳的基本形态、山岳的结构、山岳形成的过程。通过观看视频,山岳的形态表象在学生的头脑深处建立起来。
2.3运用合作与竞争的机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同样具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引入竞争机制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中,通过组和组之间的竞争,更积极地参与到学科的知识传递和深入探究之中。通过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竞赛,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之中。而且围绕着教学的具体内容,这样的竞赛可以在班级之内有效地开展。根据竞赛内容的不同变化,教师可以设置出更加灵活多样的竞赛形式,例如,关于地图知识的学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玩一个拼图游戏,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比拼,看哪个组最先把一幅世界地图拼接完整。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一般在课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类似这样的竞赛性质的游戏活动也更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4立足地理热点积极向课外延伸
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地理教学中,推行课内外融合是立足于课堂积极向课外延伸的一种模式,可以使更多的课外空间、时间、资源辅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地理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时要精准把握要点,特别是当前一些地理热点,并以此为抓手开展课外研究。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教学中,针对四种主要污染,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专题探究,分别寻找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的原因。大气污染来自乱排乱放;水污染是因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没有经过达标处置;土壤污染包括农田滥用化肥、农药导致的污染等;生物污染包括一些外来入侵物种,如水葫芦的蔓延、巴西龟的肆虐等。
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能够逐一对应找到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极大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环保与生态意识的增强,全社会对地理现象的